作者:王钟的

按照专业大类招生,是目前多数高校培养本科生的普遍做法。高校在本科招生时,会将同一个一级学科下属的不同专业捆绑在一起,甚至将相近一级学科放在一个大类招生。不过,当学生入学以后,迟早要面临专业分流。目前,各高校实施分流的依据通常是学生大一期间的成绩和高考成绩,由于学生考入同一所高校同一专业大类的高考成绩往往相差不大,大一成绩就成了专业分流的最主要依据。据媒体报道,为了分流到理想专业,学生不得不像在高三时一样参与绩点的角逐,以此期待在分流时取得有竞争力的排名。

专业分流,别让大学生成为另一种“高三生”

在本科学习阶段,高校应当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宽口径的通识教育,是实施专业大类招生的主要理由。一方面,随着专业不断细分,同一大类不同专业之间的基础课程具有重复性,在本科低年级阶段按照专业大类实施培养,可以优化教育资源,让通识教育落到实处;另一方面,按专业大类招生赋予学生更多的专业选择机会,学生可以在入学以后接触不同专业,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确定专业选择,而不再是高考填报志愿时凭借模糊感觉作决定。

专业分流,别让大学生成为另一种“高三生”

可以认为,按照专业大类招生对于高等教育招生培养改革具有重要意义,在国际高等教育界也有成熟的实践经验。不过,如果本意在于促进通识教育、便利学生专业选择的大类招生,成了高考以后又一次“内卷”和应试竞争,恐怕违背了这项改革的初衷。据报道,不少学生因为不了解专业分流的规则,而与心中理想的专业失之交臂;甚至有学生为了绩点“刷分”,选择给分高的任课老师和课程,一种功利化的思维弥漫在面临专业分流的学生之间。

专业分流,别让大学生成为另一种“高三生”

在学生心目之中,专业不仅有“喜欢”和“不喜欢”的差别,还有“热门”与“冷门”的分野。多数人都想进入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学习,而一所高校“热门专业”的培养能力可能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。更何况,即便是“冷门专业”,也有招生和学科建设的需要,如果按大类招生导致部分“冷门专业”面临生源危机,无疑也让改革成效大打折扣。因此,依据一定标准实施分流选择,是按照专业大类招生必然的配套措施。

专业分流,别让大学生成为另一种“高三生”

但是,专业分流如果只看学生大一期间的学习成绩,恐怕也是粗糙的方法。其实,大一期间的多数通识课并没有接触到各个细分专业的核心内容,仅仅凭借通识课成绩,难以判断学生未来学习某门专业的潜质。在大学教育中,“分数”更不应该成为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,除了考试分数之外,学生参与科研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潜质,在与本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中体现出特长,也应当被纳入专业分流的依据。比如,学习文学类专业的学生在公开发表的作品,学习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课外制作的产品等,都不妨视为专业分流的加分项。

专业分流,别让大学生成为另一种“高三生”

还需要警惕的是,个别高校为了吸引考生报考,提高录取分数线,打着按照大类招生的旗号,将原本不太相关的专业捆绑在一起招生。比如,法学和行政管理原本分属不同的一级学科,却被一些高校以“社会科学试验班”的名义放在同一大类下。如此,更多考生看到进入心仪专业学习的希望,就选择那些宽口径招生的高校。然而,机会总是有限的,如果入学以后因为各种因素没能在专业分流时取得优势,学生反而进入自己完全不喜欢的专业,不仅学习起来备受煎熬,人生规划也可能因此改变。

专业分流,别让大学生成为另一种“高三生”

不管怎样,实施专业大类招生的最终目的,应当是提高本科教育质量,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未来人才。高校在实施专业大类招生时,要本着人才培养规律,明确分流规则并充分告知考生,让各个专业招收到真正有潜力的学生。同时,部分学校也切忌打过多的“小算盘”,避免为了局部利益而忽视促进学生成长的整体利益。(王钟的)

专业分流,别让大学生成为另一种“高三生”

来源: 光明网-时评频道

标题:专业分流,别让大学生成为另一种“高三生”

地址:http://www.hmhjcl.com/gzdm/577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