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齐鲁晚报
近日
一条采访王德民院士的视频
刷屏网络
他被网友称为“中国最帅院士”
然而颜值
却是他最不值一提的标签
面对颜值的赞誉
他笑称
我就是一个搞技术的
还是多谈科学吧
王德民,中国油田分层开采和化学驱油技术的奠基人,多项科研成果为大庆油田稳产增产提供了技术保证。
院士登记表里这样评价他的工作:“这些工艺,都是世界上油田开发意义重大、难度最大、工艺最先进的技术”。
2016年,国际小行星中心将210231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“王德民星”。
石油界的璀璨星辰
科研之路始终如初
能够让王德民院士感到兴奋的瞬间,不是他曾斩获多个奖项、不是夜空中闪烁着他的名字,更不是因为被称为“最帅院士”爆红网络,而是他看到大庆油田汩汩喷涌出“黑金”的刹那。
王德民说,一个搞技术的、搞石油的,没有必要从长相来比。荣誉于我而言不会特别激动,我得到这些荣誉的时候,还正在研究别的,没时间再考虑荣誉,兴奋不起来。
王德民年轻时的一寸照
王德民的人生剧本,本与黑漆漆的石油相去甚远——
爷爷是大名鼎鼎的“外科圣手”,父亲自小留美学医,母亲则是一位精通四国语言的瑞士姑娘。但时代所致,中瑞混血的身份,让他高考时接近满分,却被清华、北大拒之门外。好在北京石油学院给了这个年轻人“一线生机”。
网上下载的王德民的学生证(AI复原)
王德民入学正是实施第一个“五年计划”的高潮期,当时我国石油完全依赖进口,一度被扣上了“贫油”的帽子。
恰巧临近毕业时,东北传来喜讯:松辽发现特大油田!王德民铁了心要赶赴一线,即便是听到妈妈委婉地问询要不要留在北京,也没有回头。
他在志愿书第一栏郑重写到:党的需要、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第一志愿;第二栏则直接填报了松辽油田,也就是后来的大庆油田。
油田牛棚中的智慧之光
以“松辽法”勇创辉煌
王德民刚到油田时,被分到了测压组,晚上住的是牛棚,照明靠在屋里烧“原油”,常常熏得人满脸漆黑,夜色中只能看到一口白牙。
白天和工人们一起徒手十几次拉动上百斤的绞车,可他乐在其中,“青天一顶星星亮,荒原一片篝火红”。
苦和累不算什么,真正困扰王德民的是“试井”效果并不理想,误差大导致油田开采率很低。王德民大胆猜测,国外盛行的试井方法并不适用于中国油田,中国人必须靠自己推导测油方式。
苦熬了100多天后,王德民终于推导出符合本地油田专属的油井压力计算公式——“松辽法”,比国际通用的赫诺法精确度高出两倍,大庆油田首次赶超了世界先进水平。王德民被破格提拔为工程师,这时他才24岁。
1965年,王德民(右1)在采油工艺研究所3号试验井人拉钢丝做投捞试验。
两年后,周恩来总理在作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时宣布:“我国石油产品基本自给了!”震耳欲聋的掌声经久不息。
王德民:所有搞石油的都激动,我当然是其中的一个,觉得我们努力地实现了诺言,要尽我们的力量来甩掉“中国贫油”的帽子!
1972年,王德民在大庆油田采油工艺研究所发明偏心配注采油工艺。
破解油田困局
矢志不渝的科研先锋
1980年,王德民又发展了“限流压裂法”,大庆油田的石油储量猛增7亿吨,相当于又找到了一个大型油田,给国家带来上千亿元增收,这年他43岁。
1996年,王德民(中)与从事三次采油的科研人员观察模拟岩心。
上世纪80年代中期,大庆油田遭遇了新的危机。传统的注水驱油法出现严重问题,采出100吨油中,竟然95吨都是水。而且,每一座注水油井都要耗费一个县的用电量。摆在王德民面前的,总是最难破解的困局。
王德民扛住压力,带领团队研制出可以代替流水注入地下、把深藏在石头孔道中的原油给“逼”出来的聚合物。
1997年,王德民研究大庆油田外围难采储量有效益开发
三次采油的奇迹,中国首创,举世无双。哪怕是今天,世界平均采油率也只有30%,大庆油田却接近60%。
王德民的卓越成就让众多国外公司向他递来了橄榄枝,但他却没有分毫动摇,一生扎根大庆。
耄耋之年坚守油田
勤俭生活秉持初心
每天下午四点,是王德民雷打不动的工作电话时间,了解各个油田的项目进展、核对每个数据、布置下一步工作……面对一个又一个技术难点,这位87岁的老人脱口而出,没有丝毫犹豫。
王德民认为,每天工作12小时,每周7天,这样能多给国家工作30年。如此不亚于年轻人的高强度工作,王德民日复一日地干,而他的个人生活却非常简单,包括一日三餐更是如此。中午一碗燕麦粥,他觉得已经是挺好的饭了。
王德民说,自己自律的唯一原因,就是大庆油田还需要他,老油田再现青春的愿望,他想亲眼见证实现。
看准了国家的需要,你就干一辈子,中间有多少困难,有多少问题,你都要干下去。
“帅是他最不值得一提的优点”
致敬国之栋梁!
来源:中国青年报、央视新闻、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
标题:他被称作“最帅院士”!这样回应颜值
地址:http://www.hmhjcl.com/linggui/185350.html